一、基本情况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始建于1978年,由原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分出独立建制而成。首任主任杜炎青教授(1924-1989)秉承严谨治学理念,以勤勉不辍的治学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开拓意识,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教研室于2000年获评山东省21世纪高校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开创了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在学科建设方面,教研室于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跨越式发展。2004年主授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入选山东省首批精品课程,2005年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正式确立为十五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教研室的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
教学改革持续深化,2019至2022年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先后获评山东省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课程群分级赋能'课赛融合'教学模式项目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凸显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
经过四十余载建设,教研室已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历占比60%。团队成员中涌现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充分彰显团队的教学实力与育人水平。
二、师资队伍
主 任:王东 副主任:徐飞博
教 授:于丽、张洪芹、张连双
副教授:王东、时彦、赵伟、熊延连、李红星、侯云、徐飞博
讲 师:姜钟琳(教学秘书)
三、教学工作
(一)课程建设
本教研室立足学科特色,构建了多层次课程体系:面向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和中医学等本科专业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组织与细胞学技术》课程,同时为研究生开设《实用形态学实验技术》课程,完成的教学工作量约4000余学时/年。
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教研室持续推进教学创新。2004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022年依托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课程建设中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以“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维设计”为理念,构建“系统性、全方位、长链条”育人体系。通过“师姐悟语”线上互动专栏、“红色经典案例库”线下教学资源,以及技能竞赛、科研实训等多元实践,将职业素养、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2022年成功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研究生课程《形态实验学技术》聚焦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技术-设计-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实景化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为核心,将技术操作融入科研课题设计与竞赛实践,强化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该课程已建设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二)教材建设
以临床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模式,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该教材以相关知识导读为引,以学科前沿视窗来拓展学生视野,以临床标准案例来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该教材第2版于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第3版于2023年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教材。
(三)人才培养
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提素质”育人理念,教研室自2011年起连续12年举办“学生学习技能拓展大赛”,形成“课赛融合”特色教学模式。以课程为根基、小组为单位,通过开放选题、自主探究,累计吸引5000余名学生参与,近500人进入决赛角逐。大赛不仅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更培养其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及职业精神,成为校级品牌项目,并衍生为全校年度“翻转课堂”大赛。基于此模式构建的“临床医学课程群分级赋能体系”于2022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科学研究
教研室聚焦学科前沿,凝练形成两大特色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在抗衰老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的研究”和“创面修复机理与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科研论文114篇,其中94篇被SCI、EI、CA 等收录。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5部,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人次。
五、学术兼职
王东担任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基础医学学组委员。熊延连担任山东解剖学会理事会理事和青年分会委员、山东免疫学会干细胞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侯云担任山东省解剖学会理事会青年委员。
教研室始终以“传承创新、追求卓越”为宗旨,致力于打造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为医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