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规范中青年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由滨州医学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基础医学院共同主办的中青年教师实验技能考核暨竞赛落下了帷幕。本次活动从宣传动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到总结评价历时3个多月,共有55名教师(包括学院所有40周岁以内或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参赛,结合学科特点和考核要求,分为机能组、生化组、解剖组、形态组、病原组和物理组共6个考核组,分别由10个教研室、6个实验室来组织承办。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学院领导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
机能组考核包括实验理论讲授和操作两部分,理论讲授从10个备选题目中随机抽取,进行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的讲解;操作部分以3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家兔动脉血压、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操作。参赛教师教学内容熟练,引导学生理论-实验-临床有机结合、层层深入,通过“学以致用”,为有效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生化组考核包括血浆尿素氮含量的测定、PCR扩增人β-globlin基因和尿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等3个项目,由抽签确定参赛项目和比赛顺序,每人在15-20min内进行讲解和操作。参赛教师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思的目的,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
解剖组考核包括结构辨识、团队合作和解剖操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考核解剖结构掌握熟练度,分为准确辨认并讲解和蒙眼摸骨识物两个环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将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第二部分为团队配合,重点考察教师们的配合默契度;第三部分为操作,在标本上找出手、足的肌腱、血管,并请资深教师讲解。现场气氛紧张、活跃,在检阅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学习、讨论、吸收、反思,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形态组考核包括阅片讲解环节和实验操作环节,讲解环节为随机抽取两张切片进行讲解,并在10min内完成,操作项目包括必选项目石蜡切片技术及抽签选取项目灌注固定和取材、HE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参赛过程中,老师们围绕课程整合、师资培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病原组考核包括蠕虫卵标本查找、原虫标本查找、细菌标本查找、真菌标本查找、革兰氏染色、细菌分离划线接种、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和ABO血型抗原检测共8个项目,由抽签确定参赛项目和比赛顺序,每人在15-20分钟内进行讲解和操作。参赛老师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更加意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组考核包括粘度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用振动合成法测声速、杨氏模量的测定和示波器原理与使用等5个项目,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作为考核竞赛项目;每个实验项目控制在20-30分钟,竞赛教师可以选择讲解与操作分步进行或者同步进行。参赛教师在比赛过程中深入探讨了实验教学方法、实验项目拓展等具体问题,查找了自身的不足,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活动中,我院参赛教师充分展示了扎实的实验操作功底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娴熟的实验授课技巧及活泼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好评。评委专家针对实验教学组织、课件制作、讲课水平、技能操作等方面作了现场点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逐一予以指正,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考核,18名教师获优秀等级,37名教师获良好等级;评选出优秀组织奖2个。
本次活动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是我院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考核、评价、培养和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后,各考核组老师们进行了总结交流,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更为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